時間:2020-02-11
全球化的今天,隨著社會人口的密集性增加且人口流動速度不斷變快,細菌和病毒的傳播速度增加及范圍也不斷擴大,傳染病的風險越來越高。疫源地是指現在或曾經存在傳染源的場所和傳染源可能播散病原體的范圍,亦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圍,疫源地消毒是對存在著或曾經存在傳染源的場所進行的消毒。當初出現傳染源(患者或帶菌者)采取對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及其居留場所和對已發現的傳染源集中指定的隔離區、醫療區,進行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目的是阻斷病原微生物擴散、切斷其傳播,是預防、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的一種重要措施。
我們的服務
終末消毒須科學嚴謹規范,工作不容出一絲一毫紕漏,消毒藥液配比濃度比低風險區要高出1倍以上、化學藥劑傷害風險也隨之加大,根據病毒和細菌特點,我們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環境的消毒劑應用,加強防護措施嚴謹得當。擁有先進的消毒設備也是消毒效果得到100%合格率的保證,我們配置了汽化過氧化氫滅菌設備、等離子體空氣消毒機、移動紫外線燈和化學消毒藥劑霧化噴灑設備(低容量噴霧機/水霧機等),以適應各種消毒環境。消毒空間360度立體覆蓋,不留死角。比如:對病區隱蔽部位內新風系統及中央空調管道進行終末消毒,對于流入的地下下水道系統也進行嚴格消毒,保證無遺漏無后患。
我司上門消毒人員采用二級防護,要求著一次性連體醫用防護服,N95口罩,防護眼鏡和面屏,一次性腳套,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橡膠或丁腈手套。
疫源地消毒原則
1)為減少傳播機會,接到甲類傳染病,以及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報告后,城市應在6h內,農村應在12h內落實消毒措施,其他傳染病按病種不同應在24h至48h內落實消毒措施。
2)消毒范圍的確定應以傳染病排出病原體可能污染的范圍為依據。
3)消毒持續時間應以傳染病流行情況和病原體監測結果為依據。
4)消毒方法的選擇應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對象及病原體種類為依據。盡量避免破壞消毒對象的使用價值和造成環境的污染。
5)對疑似傳染病疫源地可按疑似的該類傳染病疫源地進行消毒處理。
6)對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疫源地,應根據流行病學指征確定消毒范圍和對象,采取最嚴格的消毒方法進行處理。
疫點的終末消毒
1)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艾滋病等的疫源地,在當地疾控機構的監督指導下,實施可購買我方服務。
2)乙類傳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脊髓灰質炎、白喉等,按照當地疾控機構提出的衛生要求,實施可購買我方服務。
3)醫療機構的消毒和集中隔離點的消毒: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等相關要求對環境和物體表面消毒,實施可購買我方服務。
疫點的終末消毒消毒程序
1)消毒人員接到傳染病消毒通知后,在規定時間內迅速趕赴疫點開展終未消毒工作。
2)在出發前,應檢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劑和防護用品,做好準備工作。
3)消毒人員到達疫點,首先查對門牌號和病人姓名,并向有關人員說明來意,做好防疫知識宣傳,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域內。
4)脫掉外衣,放在自己帶來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更換隔離服、膠鞋,戴上口罩,帽子。如用過氧乙酸或含氯制劑時,須戴防護眼鏡。
5)仔細了解病員患病前和患病期間居住的房間、活動場所、用過的物品、家具、吐瀉物、污染物傾倒或存放地點等,以及污水排放處等,以便確定消毒范圍,并根據不同對象及其污染情況,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
6)進入疫點時,應先消毒有關通道。
7)測量污染范圍內需消毒的房屋及地面的面積和體積,以及需消毒的污水量。
8)必要時,對不同消毒對象進行消毒前采樣。
9)消毒前應關閉門窗,將水缸蓋好,將未被污染的貴重衣物、飲食類物品、名貴字畫及陳列物品收藏好。
10)如系呼吸道傳染病,可使用壓縮式噴霧器噴霧、氣溶膠噴霧或消毒劑熏蒸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
11)如系腸道傳染病,在關閉門窗前,應先于室內滅蠅,然后再進行其它消毒。
12)消毒室內地面、墻壁、家具和陳設物品時,應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依次進行。
13)病人用過的餐(飲)具的消毒,病人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作擦拭消毒時,必須反復擦拭2~3次。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如廢棄物等,征得病家同意后進行焚燒。
14)室內消毒后,必要時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或飲用水井等進行消毒。
15)對病人密切接觸者進行衛生處理。
16)疫點消毒工作完畢后,先對消毒人員的衣物,膠靴噴灑消毒后再脫下。衣物脫下,將污染面向內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帶回消毒。將所用消毒工具表面以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
17)到達規定的消毒作用時間后,檢驗人員對不同消毒對象進行消毒后采樣。
18)填寫疫點終未消毒工作記錄。
19)離開病家前,告訴病家開窗通風,擦拭打掃。